2023年8月末,珠江中的沙洲二沙島上,李海鷹正在排練由他創作的交響曲《中國1921》,這位作曲家在近幾年轉向大型音樂作品的創作。除了正在排練的交響樂,他還在制作一部大型電視劇的音樂。當我們走進廣州交響樂團的排練廳時,恰逢樂團鳴奏,像踏入了流淌的溪水中。
“你們走進來的時候,正好到關于廣州的那段?!崩詈z椪f,排練廳外十幾米遠就是往東流的珠江,江水再往下流,就是他小時候長大的地方。
作為在珠江邊長大的人,李海鷹的音樂里有著強烈的流動感。30年前,他寫《彎彎的月亮》,請“聲音很飄”的劉歡來唱,他覺得這首歌是“整個被雨水淋出來的感覺”,盡管當時“尋根熱”正引領著文化界,《信天游》《一無所有》等正把西北的風和沙吹遍大陸樂壇。他也為《七子之歌》譜曲,在關于澳門的曲子里,他用旋律模擬著海浪對石岸的拍擊,這首歌跟著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“嫦娥一號”去了太空。
“雖然我住在北京,但是我的很多創作的委約都是廣州的?!?9歲的李海鷹說。
李海鷹
1970年,16歲的李海鷹進入廣州粵劇團,成為了小提琴手兼創作員。5年后,他成為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政治部文工團的小提琴手兼創作員。1982年底到1997年3月,他在廣東音樂曲藝團當創作員,寫下《彎彎的月亮》《七子之歌》《我不想說》等作品。他善長將民歌元素融入流行樂曲的旋律之中,因此作品帶著鮮活的地方感,比如廣東調的《彎彎的月亮》、東北二人轉風格的《過河》、有山東音樂特征的《走四方》。他也寫了不少流行樂,如陳奕迅的《從何說起》、孫儷的《愛如空氣》,也為《亮劍》《鬼子來了》等影視作品配樂。
交響樂始終是他的夢想。49歲那年,李海鷹開始跟從指揮家、音樂教育家徐新教授學習指揮。54歲時,他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室里重新學習作曲課。五十多歲的他重新學習和練習指揮與譜曲,他坐在教室里和本科生們一起上課?!捌鋵嵍际呛芑A的課程,就是本科課程?!彼麡酚趯W習,也樂于當新人。
2012年,李海鷹才成為交響樂新人,寫作并指揮了大型交響樂作品《我們的孫中山》,加上后來的《六祖頌》、《第一交響曲(珠江)》和《中國1921》,他一共創作了四個交響樂作品。
恢弘的歷史題材,在李海鷹的音樂里呈現得很具體,他用不同的音樂風格去對應不同的城市,用京劇去描摹北京,用龍船調刻畫武昌,長沙則用花鼓戲……他的音樂始終保持著在地性,這或許來自他對民歌的熟悉、在創作中對相關內容的調研。在兒童音樂劇《貓神在故宮》中,李海鷹為了充分把握北京的氣息做了大量調研,希望用音樂去描畫一個城市的歷史與現代的鮮活氣息。
2023年5月,李海鷹與廣州交響樂團演奏《中國1921》
以下是李海鷹的口述:
交響樂與流行:鮮活的地方感
在這場演出之前,我其實有過一兩天焦慮?!吨袊?921》是2021年首演,光是今年都已經演到第七次了,是不是我還能做些什么,我能不能讓樂團這次表演再好一點?如果我要做一個沒有新意的操作,那我干脆不做,所以這次排練時我還在改曲子、刪小節,當然這些是我在家里想好的,不是現場靈機一動。
排練的時候,我有兩個角色,一個是作曲家,另一個是指揮家,等于演奏者。跟樂團一起演奏時,我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考慮音樂、重新演繹作品。而且做交響樂還得有一個能力,記憶力要強,就跟下盲棋一樣,整個棋盤要全記得住,這也是做音樂不斷鍛煉出的一種能力。曲子基本上要背下來,而且還要想怎么演奏,是活潑一點,還是柔軟一點?我做指揮的時候,我就修改一些表達的方式,而且還得聽演奏,一邊演一邊改,還調整了不少。
2019年廣州交響樂團委約我這個作品的時候,原本沒想到我寫這么大篇幅的作品,當時余隆總監和我說,首先要寫出動聽的旋律,其次是內容集中在1921年。我根據這個思路搜集資料,發現從1920年8月到1921年春,上海、北京、武漢、長沙、廣州、濟南6個城市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。與此同時,在旅日、旅法的華人中,也成立了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。所以,我最早的設計是9個樂章,用9種音樂風格,描述十月革命,以及1920年至1921年間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發生在中國北京、武漢、長沙、濟南、廣州、上海和日本、法國的歷史片段。根據音樂的結構縮成了5個,但依舊是9個段落構成。
第一樂章是熱烈的快板,描述十月革命的爆發,名為《石破天驚》。第二樂章開始是安靜的行板,包括兩個樂段:《北平飛絮》和《武昌秋水》。第三樂章是圓舞曲,《東瀛密巷》和《巴黎晨光》。第四樂章是中國舞曲,主要講長沙、濟南和廣州。最后的樂章就來到了“一大”的召開。到了北京我就使用京劇,武漢我就改編龍船調,長沙用花鼓戲,濟南部分我就創作了一個山東的調子,廣州的部分也能聽出很多廣東音樂的元素。到了最后,我用了交響樂經常用的方法——賦格,把不同的主題全部疊在一起,這象征著滾滾洪流匯在一起,形成一種巨大的力量,沖向結束。
這是我的第四部大型音樂作品,目前我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合作一部音樂劇叫《貓神在故宮》,故宮過去的主人已經不在了,現在故宮里的貓咪“多爾袞(貓的名字)”在網上很受歡迎。我對這個題材充滿期待,也在全力創作中。故宮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聚集地,我們想要推廣中華文化,所以就創造一個故宮的“貓神”出來。我希望寫得新潮一點,有很多現代元素,但又內含北京的文化,比如有北京童謠、北京琴書、評劇等等。我覺得這個很重要。什么樣的作品能夠得到公眾的認可?首先,它必須得有根,同時要學習全球的優秀文化。
創作還是需要不斷學習,我覺得自己現在正在沖刺期里,但也有惰性。我跟那些學生講,人人都沿著惰性往下走,你知道這是人性弱點,不如嘗試一下反過來走走。
只有不斷地創作,才能讓社會接受我。起碼對我音樂上的合作者來說,所有人的期望都是我在不斷進步,如果哪天發現李海鷹已經停了,合作基本上也就到頭了。只有不停地讓別人驚訝,我才可以繼續做我想做的音樂。
李海鷹
時代變遷中,永遠的音樂新人
其實我從小的理想就是想做交響樂。上世紀80年代,我到流行音樂行業里去了。滾了幾圈出來,又做了影視配樂,《亮劍》《外來妹》《幸福像花兒一樣》等等,《鬼子來了》也參加了。最后覺得還是要回到我的童年夢想,去實現它。
小時候,有次我家里放了圣桑的《引子與回旋隨想曲》,那是我第一次被交響樂打動。我爸爸以前是廣州黃埔造船廠的副廠長,廠里很多工程師都是留學蘇聯的,很多人都喜歡音樂。所以我家在1950年代就有電唱機,它播《藍色的多瑙河》,也播很多廣東音樂和粵劇。我的音樂啟蒙就是這部唱機和另一臺波羅的海收音機。大概14歲時,我逼著我媽給我買了一把秦琴,琴一拿回家,我就立刻把我聽過的所有廣東音樂都彈了一遍。后來收音機在播紅色娘子軍的音樂,我就拿著小提琴跟著拉。
16歲的時候,廣州粵劇團來我們學校招生,我被選進去了,因為我是學校里唯一會五線譜和會拉一點小提琴的學生,后來我又進到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進修班學了一年半。到1980年代,有一些唱片公司來找我做配曲,相當于約稿,我也從那時開始成了自由音樂人。
我第一次寫歌詞是《彎彎的月亮》,先有了幾個音符,接著曲子和詞交疊著寫,半小時很快寫完了。當時樂壇流行的是高亢、硬氣的“西北風”,《彎彎的月亮》是典型的廣東調,我說它是“整個被雨水淋出來的感覺”。好些年后我才意識到這首歌記下了珠江上以船為生的疍家人的生活,不僅僅是詞本身的描述,就連曲的節奏也是疍家人搖櫓的節奏。這個靈感來源于我小時候就住在珠江邊,坐疍家人劃的船過江,疍家人還背著一個襁褓劃船,船只能坐四個人。我坐在船上聽見他們在喊阿嬌,阿嬌是最常見的疍家人女孩的名字。只是現在在珠江上已經見不到疍家人了。
寫這首歌時,沒有音樂公司的委約,我也沒有很確定想哪個歌手來唱。我第一個找到的是陳汝佳,陳汝佳來錄之后,我一聽就覺得不合適,于是就給劉歡打電話,問他在不在北京,讓他明天錄歌。劉歡也沒聽歌,電話里就答應了。我第二天就去北京,他下午就來錄了。那時還沒形成明星制的商業市場,所以和歌手之間的互動就是這么簡單。
1980-90年代的廣東,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黃金年代,因為樣樣都是新的,而且日新月異。也許所有人都在懷舊,覺得過去的年代才是黃金年代。實際上那時整個經濟基礎并沒有很高水平,但是浪潮中的人所展現的沖力和激情還是挺難得的。這個浪潮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,當時的廣州不僅僅在音樂,包括媒體,比如電視臺、電臺、報業、廣告,還包括影視劇,都走在前面。
劉歡《彎彎的月亮》
《彎彎的月亮》創作于1980年代末,那時音樂界是西北風刮的正猛的時候,所以大家一聽,覺得這首歌怎么這么特別、這么南方、這么柔軟。當然,絕大部分人是很快接受的,只有行內很少的一些人覺得不合適,覺得跟整個時代的潮流不一樣,那時候都是《我的故鄉并不美》之類的東西。這個潮流背后都指向了1980年代的“尋根熱”,比如油畫《父親》、電影《紅高粱》,這一切都屬于尋根文化,大家都往土里扎。
因為姜文的電影《鬼子來了》,我從廣州去北京做配樂,電影當時已經拍完開始剪輯,配樂有我和崔健、劉星三個人。那次到北京后我就沒走了,開始把比較多的精力投入到影視配樂。從《背叛》《黑冰》到《亮劍》,有人說,怎么你把所有劇的配樂都給寫了,我沒有,只是正好那幾部劇火了。
寫完《七子之歌》之后,也有幾年,我一直寫來寫去都寫不好。有朋友跟我說李海鷹你已經好久沒出過歌了,他這句話讓我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了,幾年沒有傳唱度很高的歌,人家就覺得你的歌出不來了。一直到《愛如空氣》這首歌,我光旋律就寫了一個半月,后面效果不錯,成了電視劇《幸福像花兒一樣》的主題曲。
我還是一直想做交響樂,因為一些工作的契機,2003年我開始跟指揮家徐新老師學指揮。等到2007年,我又重新系統學習作曲。2008年我和一群本科學生到中央音樂學院上課。有次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系主任叫住我說,李海鷹你跑到這里干嘛?我說上課。他說,你跟誰上課?你別學壞了,學壞了就完了。我還是老老實實上課。
從粵劇,廣東音樂,流行樂,到影視配樂,再到交響樂,我對音樂永遠有新鮮感,永遠當新人。時代大浪淘沙,我往往是沒等這個浪潮退去我就去干別的了。比如說我做影視配樂,后來去做古典音樂,沒有等到浪潮結束把我搞得走投無路,我早走了。我做古典樂算新人,到2016年才開始寫大型作品。就保持這樣的學習和謙遜、投入的狀態,包括現在寫音樂劇、歌劇,我也希望有創新。
音樂是直接為人寫的,是一種對話。還有一點,我并不主張自己的想法。我就寫你的想法、你的感受。大家覺得藝術家總強調自己,但為什么要把“我”和“你”分開?我認為我不重要,我早就知道自己是有限的。這種觀念也許會讓我在表面上顯得很沒個性,但越往后我越覺得,我的音樂不是寫我的,我的音樂想表達的是這個時代,表達的是你們和他們。